關於資本主義與M型化社會的自我思考
“Everyone need money. That’s why they call it MONEY!”
這是股癌推薦的The Motley Fool每一集的開頭。這篇文主要訴說我對現今資本主義暢行及M型化的收入及社會的感想,我對社會學等專業知識不熟,只是分享自己的看法及想法。
在這個奇特的2020年,大家的狀況比起以往更加的兩極;凡是三、四月甚至只要是今年有進軍股票市場的人,基本上都累積了不少的財富。然而另一方面,今年進入就業市場或是因疫情失去工作的人卻在水深火熱之中,讓人不免思考,這個世界究竟是怎麼運轉的,資本主義在這樣的社會究竟代表著什麼?
資本主義 — 以利益導向為主的行為及社會
Uncle Roger的影片中很愛開玩笑說,亞洲父母不會希望你開心就好,會希望你賺多一點錢比較好;道出亞洲文化深受資本主義的渲染。
很多歐美福利比較好的地方當然比較不會有這樣的思維,儘管美國競爭激烈的地區也是以資本主義為主流,但我們常常會有歐洲、加拿大等國家好像會鼓勵孩子去追求興趣,當藝術家、運動員等等。然而,在亞洲除了觀念開放且生活不匱乏的家庭會有這樣的教育外,不少富裕的家庭會讓小孩可以不用活在這樣資本主義的壓力下。
很多時候,以資本主義思考的我們可能會有這些想法:租房租這麼高的房子還有辦法存錢嗎?出國讀書回來做這個工作有點可惜吧!為什麼要讀這麼多學位而不是去工作?
但老實說,如果今天生活沒有太多的壓力及負擔,讓自己住好一點、生活心情輕鬆點何樂而不為;出國讀書一定是要為了增加收入嗎?不能作為一個體驗讓人生沒有遺憾嗎?喜歡當學生一定是不想出社會的藉口嗎?不能以學習新知識做為一種職業和熱情嗎?
鄉民可能會說:貧窮限制了我的想像。確實。假使今天沒有了入不敷出的風險及考量,大部分的人可能都會選擇這樣輕鬆的生活方式。當然,也有許多成長在這樣教育下的人選擇對自己的高標準及追求社會經濟地位。而不論生活在怎麼樣環境下的你,其實也都是有同樣的選擇的,只是每個人的範圍不同。
M型化社會的薪資
在畢業後大家難免會討論到薪資,朋友圈中不乏有薪資的差異,很多人會擔心自己落在M字的左邊而非右邊,但難道現在落在左邊就會無法爭取到右邊的薪資嗎?
我很常覺得人生是自由的馬拉松;就薪資、職涯來說,剛畢業落在M字的左邊和右邊不代表十年後、二十年後甚至退休時,你還是會在左邊還是右邊。而為何我說是場自由的馬拉松呢?因為每個人追求的目標不同。不是大家都追求一定要高薪資及社經地位,有些人選擇公務員類的工作或是穩定收入、累積年資及退休金的工作就是因為喜歡這樣規律的生活,他們的馬拉松只要跑到進入這個行業,就算是可以減慢速度、抵達終點了;而現在最為大眾議論的可能就是在社群媒體上的網路紅人,大家都會覺得YouTube、抖音上的網紅收入令人羨慕,而這也是這個時代告訴大家並非“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吧!
儘管我也會羨慕甚至覺得YouTuber的薪資高得不可思議,但我理性思考也會覺得那就像運動球星一樣,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實力和運氣,而且職業生涯的長度也未必長久;因此,儘管我個人並沒有很喜歡雞排妹、Joeman等輿論度高的紅人,但我對於他們發展投資及個人事業是他們運用這難得的機會延續財富自由的認真選擇;就像中樂透一樣,你會選擇花天酒地?還是認真投資理財、規畫創業。
因此,我們每個人在資金、生活方式、租房等其實都是有選擇的,只是我們的價值觀、想法時常讓我們覺得自己陷於被動,覺得自己總是落後在我們的馬拉松中;而能讓我們從中脫離這樣的壓力的,只有我們的想法和行動。
我所崇拜的精神 — 沒有捨就沒有得,擁抱風險去做自己的決定
我很常在LinkedIn或是身邊看到很多在美國工作的台灣人選擇回到台灣工作,我時常好奇在矽谷及台灣薪資差異下,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選擇。而上次在CakeResume的講座聽到辭去Facebook工作的Wen選擇回來台灣創業,他說他對身邊的人做過調查,身邊很多回到台灣的朋友其實有不少人相較留在美國繼續工作的人取得更好的收入及社會地位。而這些人願意冒著這樣的風險選擇回到台灣,相較留在美國但念著台灣的好的人來說,可能就是為了許多事願意放手一博吧!當然我們也會看到不少在美國發展很好的人,正所謂成功沒有一定的模式,但我由衷的佩服這樣願意接受風險去嘗試的人。
但這樣的事情其實也很具爭議性,李安堅持了多少年才一奪風采,而又有多少人一輩子以這類藝術或是國考為志向,堅持了多少年,那些還沒有達到目標的人你又會怎麼看待?我會同意那些說不要試著複製別人的成功的人;成功的人的準則可以借鏡,但你們的時空、教育及成長背景不同,導致你不可能踏著他們的腳步就可以有一樣的結果,你必須對自己誠實以待,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努力、是不是真的適合這樣的路。就投資而言,很多人會說最終要堅持自己的決定而非其他人的意見,因為到了最後,結果永遠是你自己承擔。
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我的選擇、想法及期許
在2020這樣動盪的這一年,我換了工作、遭遇減薪、即將前往疫情比較糟的國家,帶著自己多多少少也算疫情受害者的想法,幫助身邊求職的朋友同時思考著自己的人生及職涯;我開始注重投資,想把積蓄放進股票市場,看到股癌群組及身邊很多朋友在今年有著驚人的高收益,心中當然會羨慕,但深深的思考著自己真實的想法:究竟怎麼樣才能走得長久、走得比較快樂。
我不會下結論說其他人的方法是錯的,一如我希望自己做決定時別人不要告訴我這樣不好。我不希望自己是一炮而紅抑或是曇花一現,正如我的LinkedIn一樣,我希望我喜歡自己在上面分享我的想法,而非靠著容易有高流量卻沒內涵的發文去增加我的人氣;我想嘗試寫Medium、錄podcast、YouTube但希望自己享受這件事而不是追求名氣及收益。
受到Hug Timing街舞老師小P與家長的影片啟發,人生真的是愈年輕成本愈小,而大家會忽略這一點。身邊還在找工作的人看到有在投資的朋友難免會覺得錯過這次的機會,但等到以後有更多積蓄時,如果股市又有這樣的大動盪而沒錯過的話,這次錯失的盈利也只是九牛身上的一毛了。常常聽股癌節目中學生會問現在只有多少錢該怎麼投資,而癌大總是會說這個年紀投資自己讀書才是最好的,因為投資最大的優勢依舊是你有可觀的收入,因此與其太在意要效法投資的人以外,還是要有自己可以成長的主業為主,這是我最後的想法。
然而我也不時的提醒自己,當我大學去職涯顧問時遇到台積電的主任跟我說學生時期時讀書的最好機會,因為有家庭之後就會力不從心;而聽到我分享這件事的朋友卻說,我反而覺得大學是玩樂、享受、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最好的機會,而我其實也這麼覺得;人生就應該在這兩者之間找一個自己舒適的平衡,你的熱情、快樂及成功才會持久。